咨询电话: 15847752766
导航菜单

新闻资讯

自治区召开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闻发布会  

  • 自治区召开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闻发布会   

  • 【发布时间:2021-05-27 13:48】   【来源:自治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中心新闻科】  【  】   【打印】  

  

 

5月27日上午,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闻发布会召开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张慧宇

就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进行发布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乌日娜

答记者问

 

   

 

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处

四级调研员田建勇答记者问

 

     

 

自治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杨爱群

主持发布会

 

   

 

内蒙古电视台记者提问

 

   

 

内蒙古日报社记者提问

 

   

 

新华社内蒙古分社记者提问

 

 

 

 

 

 

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闻发布词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副厅长、新闻发言人 张慧宇

 

 

(2021年5月27日)

 

 

 

本次新闻发布会的主题是:生物多样性保护。2021年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将于今年1011日至24日在云南昆明举办。大会主题“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契合了《公约》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愿景,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世界意义。大会将共商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大计,审议通过“2020年后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指明方向。为进一步提高公众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营造成功举办COP15的良好社会氛围,下面,我就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情况进行新闻发布。

 

一、内蒙古丰富而独特的生物多样性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包括生态系统、物种和基因三个层次。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的保障。内蒙古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地区之一,在全国划定的32个内陆陆地及水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中,涉及我区的有大兴安岭、呼伦贝尔、松嫩平原、锡林郭勒草原、西鄂尔多斯—贺兰山—阴山等5个优先区域。

(一)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

根据《内蒙古植物志》第三版统计,自治区拥有野生维管植物144科、737属、2619种,分别占全国维管植物科的47.5%、属的22.9%和种的8.2%。其中,种子植物2551种,蕨类植物68种。被列为第一批国家保护的珍稀野生植物有13种。内蒙古荒漠植物多样性具有既古老而又年轻的特色与性质,其平原特有类群多为第三纪古地中海古老干旱区植物后裔,而山地特有类群多为晚近分化类群。特别是四合木和半日花,其分布范围非常狭窄,集中分布于西鄂尔多斯区域,其中四合木被誉为植物界的“活化石”;半日花为地中海植物区系的特征植物,是我国半日花科唯一的植物种。

根据《内蒙古动物志》统计,全区有陆生脊椎动物613种,分属29目,93科,291属,其中两栖动物558种,爬行动物71427种,鸟类61190442种,哺乳动物2072136种;有鱼类1970114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0种,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动物名录101种,列入世界受威胁鸟类名录26种。蒙古野驴、野骆驼属世界珍贵兽类,驯鹿是内蒙古特有的动物。

(二)多样的生态系统类型

内蒙古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造就了复杂多样的生态系统,主要包括森林、灌丛、草原与荒漠等地带性生态系统和湿地、沙地等非地带性生态系统,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自治区拥有我国最大的天然林区,集中分布于大兴安岭、燕山北部、阴山及贺兰山等山地,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森林蓄积量约12亿立方米。主要类型为由兴安落叶松、樟子松和青海云杉等组成的寒温性针叶林;由油松、杜松等组成的温性针叶林;由白桦、黑桦、山杨、蒙古栎等组成的夏绿阔叶林。其中大兴安岭分布有我国面积最大的寒温性针叶林,燕山北部山地—阴山—贺兰山是我国天然油松林分布的北界。森林生态系统不仅哺育了我区80%以上的动植物类群,还承载着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休闲旅游等多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更是我区最大的有机碳库。

草原是内蒙古主要的自然生态系统类型。内蒙古草原地处世界最大的温带草原-欧亚草原的东部,是我国面积最大、系列最完整、类型最多样的温性天然草原,从东向西跨越了温带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及干旱区三个气候区,沿水分递减梯度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如著名的呼伦贝尔草甸草原、锡林郭勒典型草原和乌兰察布荒漠草原。草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我国北方重要的土壤碳汇基地。

自治区西部位于干旱与极端干旱区,形成了以典型旱生叶植物、肉质叶植物及无叶植物组成的荒漠生态系统。分布有巴丹吉林、腾格里、乌兰布和、库布其等4大沙漠,以及我国第二大荒漠绿洲—额济纳绿洲。内蒙古荒漠区位于世界最大荒漠区—亚非荒漠区东翼,是亚洲大陆中部干旱荒漠区特有植物集中分布区和古地中海植物区系演化中心,是中国8个生物多样性中心之一,分布有四合木属、绵刺属、革苞菊属、百花蒿属和沙芥属等5个当地特有属,以及沙冬青属、紊蒿属2个亚洲中部荒漠特有属;有蒙古野驴、野骆驼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1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33种。

内蒙古湿地生态系统主要有河流、湖泊、沼泽、人工湿地4大类19种湿地类型。东部地区以森林沼泽、灌丛沼泽、草本沼泽及永久性淡水湖泊湿地为主;中部以灌丛沼泽、草本沼泽及人工湿地为主;西部以季节性、间歇性河流,湖泊湿地和内陆盐沼及季节性咸水沼泽为主。全区大小河流千余条,其中流域面积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107条;较大的湖泊有295个,面积在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呼伦湖、达里诺尔和乌梁素海。湿地生态系统既是我区鸟类与鱼类等动物类群的重要栖息地,也是我区极重要的水源涵养区。 

自治区拥有我国面积最大的沙地生态系统,从西向东分布有毛乌素、浑善达克、科尔沁、呼伦贝尔等4大沙地,是我区干旱与半干旱地区天然的地下水库与生物多样性宝库。

 

二、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措施及成效

自治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制定实施一系列政策措施,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继续保持力度、延伸深度、拓宽广度,污染防治攻坚战仍在向纵深挺进。同时,大力开展生态保护和修复,扩大环境容量,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全区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高。 

(一)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

“十三五”期间,自治区切实扛起污染防治攻坚战政治责任,全力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2020年,全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90.8%,细颗粒物未达标盟市PM2.5平均浓度(30微克/立方米)较2015年下降25.0%,分别高于国家考核目标1.713个百分点;空气质量达标城市由2015年的2个增加为9个,六项污染物平均浓度连续五年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52个地表水考核断面优良水体比例69.2%、劣Ⅴ类水体比例1.9%,分别优于国家考核目标9.61.9个百分点。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分别达到98%90%以上。全区环境质量实现明显改善。

(二)强化重要生态空间保护

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对于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维护生物多样性,促进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恢复,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全区初步划定生态保护红线5969万公顷,约占全区国土面积的50.46%,涵盖了全区64.85%的基本草原、61.22%的林地、53.39%的水域湿地,实现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

截止2020年底,全区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182个,总面积1267.04万公顷,占全区国土面积的10.71%。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9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60个;以珍稀野生动植物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有43个,以森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有64个,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有17个,以湿地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的保护区有33个。锡林郭勒、赛罕乌拉、呼伦湖(达赉湖)、汗马等4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自然保护区的高水平管理建设,高质量保护了全区约85%的典型生态系统、85%的野生动物种群与65%的野生植物群落。目前,按照国家要求,自治区已将自然保护区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严加管控。

(三)大力推进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和建设

自治区持续推进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等国家重点森林生态系统建设和保护工程。分级分类进行林地用途管制,合理利用林地资源,提高林分质量和生态系统稳定性。“十三五”期间完成营造林任务6884.2万亩,其中重点区域绿化工程累计完成造林666.1万亩。社会造林蓬勃发展,全区义务植树2.57亿株,“蚂蚁森林”公益造林项目完成造林100余万亩。截至202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3%,比2013年增加1.97个百分点,森林蓄积量15.27亿立方米,增加1.82亿立方米。

(四)全面加强草原生态系统保护

始终遵循人、畜、草和谐共生理念,严格执行基本草原保护、禁牧休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科学轮换放牧地与割草地,调整畜群结构,科学核定载畜量,强化核查监管,努力防止草原退化,使广袤的草原得到了休养生息。同时,不断完善草原生态补偿长效机制,有效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加快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走集约高效、优质绿色、少养精养的现代畜牧业新路子。2020年,全区草原综合植被平均盖度达到45%,比本世纪初的30%提高了15个百分点。

(五)不断加大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力度

自治区不断加大黄河、西辽河等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治理力度,推进实施退耕还草还湿、水改旱、高效节水农业,加强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提升水源涵养能力,积极建设流域生态廊道,推进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推进呼伦湖、乌梁素海和岱海(一湖两海)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全面实施生态环境修复工程,加大破碎化湿地的恢复力度,维护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目前,全区湿地总面积达到9015.9万亩,占全国湿地面积的11.26%,居全国第三位,其中天然湿地8818.20万亩,占湿地总面积的97.81%;人工湿地197.70万亩,占湿地总面积的2.19%

(六)深化土地沙化荒漠化防治

本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原则,逐步建立起了沙地沙漠生态系统以自然恢复为主的修复机制。通过人工造林种草、封沙育林育草、飞播造林种草、水土保持封禁保护等措施,促进林草植被恢复。经过不懈努力,全区生态状况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历史性转变,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减少”,“四大沙漠”面积相对稳定,“四大沙地”林草盖度稳定提高。乌兰布和沙漠和腾格里沙漠东南固沙林带进一步巩固,科尔沁沙地、毛乌素沙地生态状况持续向好,呼伦贝尔沙地沙化面积缩减、沙化程度减轻,浑善达克沙地南缘生态防护体系和阴山北麓绿色生态屏障基本形成。“十三五”期间,全区完成荒漠化和沙化土地治理7197.5万亩,占全国治理任务的40%以上。 

 

三、推动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

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我们应倍加珍惜。借此机会,我倡议:呵护自然,人人有责!让我们共同携手保护生物多样性,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

下一步,自治区将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物多样性的重大决策部署,着力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能力和水平,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进一步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一是建立自治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厅际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协调联动,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开展全区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监测和评估,进一步摸清自治区生物多样性本底情况。三是推动自治区生态监测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数据共享,建立完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和监管信息系统。四是整合优化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建立定位观测站点和观测样区,开展长期观测。五是加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监管,严厉打击涉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不断提升生物多样性监管能力。

 

 

答记者问

  

问题一:自治区大力推进“一湖两海”综合治理工作,通过治理,“一湖两海”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成效如何?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乌日娜:呼伦湖、乌梁素海、岱海是内蒙古重要的三大淡水湖,前些年,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因素,“一湖两海”出现不同程度的湖面缩减、水质变差等问题。近年来自治区全力推进“一湖两海”综合治理,目前,“一湖两海”水质指标总体向好,野生动植物种类稳步增加,生态环境逐步改善。

呼伦湖综合治理遵循“稳定水量、改善水质、提高环境质量”核心治理目标,紧紧围绕“最大程度削减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不利影响”工作方向,以科学研究为支撑、以治理项目为抓手,坚持“点上治理与全流域治理并重、河湖治理与生态系统综合治理并重、工程治理与科学管护并重”,实施了多项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开展了环湖沙化土地治理、草地退化治理、保护区生态移民等工程项目,流域草原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环呼伦湖土地治理面积累积达83.8万亩;新一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的实施,落实了禁牧与草畜平衡5633万亩,同时,完成471户生态移民任务。通过项目实施,环呼伦湖植被恢复明显,植被覆盖率逐步提升,草地退化、沙化程度得到有效遏制。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以及人为干扰的有效控制,2013年至今,呼伦湖自然保护区内记录到的鸟类种类及个体数量均呈连年增加态势,鸟类由333种增加至345种,其中包括国家Ⅰ级保护动物东方白鹳和Ⅱ级保护动物鹰鸮、凤头蜂鹰;呼伦湖水系鱼类种数由32种增加至35种;哺乳动物种类已由35种增加至38种,其中,在乌兰诺尔出现了8匹狼成队而行的景象,呼伦沟地区的野生黄羊种群也由最初的8只繁衍到60余只,这些都充分体现出呼伦湖流域的生态环境正持续向好。

为进一步强化乌梁素海综合治理,巴彦淖尔市统筹推进《乌梁素海综合治理规划(修编)》和《乌梁素海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国家试点工程》。实施“四控两化”行动,即控肥增效、控药减害、控水降耗、控膜提效、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2020年,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1280.2万吨,综合利用率达92.02%;全年累计完成化肥减量6065.4吨,减少农药使用量65.13吨,完成新增节水1.25亿立方米,地膜回收面积达到763.89万亩,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对乌梁素海水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生态补水力度加大以及相关治理工程的实施,乌梁素海水质稳定在V类,局部区域优于V类,水质总体好转。据调查观测,乌梁素海区域有哺乳动物29种、两栖动物4种、爬行动物7种、鱼类资源22种、底栖动物9种、水生植物12种、浮游植物144种;迁徙经过乌梁素海和在乌梁素海繁殖的鸟类已经达260多种,总数量突破600万只,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5种,二级保护动物46种。

岱海方面,乌兰察布市编制实施《岱海水生态保护规划》,岱海电厂完成水冷变空冷技改工程,鸿茅镇污水处理厂中水全部回用于岱海电厂,实现“不取用岱海水,不向岱海排水”的目标;岱海应急补水工程建设正在有序推进。通过实施退耕还湿、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岱海湿地保护区种养殖场清理搬迁安置等项目,切实加大流域范围内种养殖业污染防治力度。目前,岱海流域内62万亩耕地累计完成退灌改旱21万亩,封停机电井667眼,退耕还湿4万亩,62万亩耕地全部推广测土配方技术,岱海湿地保护区范围内养殖场已全部拆除搬迁,有效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及农业生产对区域水资源的影响。流域内植被覆盖率由2015年的68%提高到目前的70%左右,鸟类种类由2015年的68种增加到91种。

 

问题二:20202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请介绍一下自治区野生动物保护工作开展情况?

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湿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处四级调研员田建勇:自治区野生动物资源丰富,全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有61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2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0种。为全面加强野生动物保护,自治区进一步加大对野生动物保护的投入力度,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等野生动物重要聚集地设立了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站、救护站,加强自然保护区及野生动物迁徙通道、栖息地等巡查巡护,严厉打击涉野生动物违法犯罪行为。

2020224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出台后,自治区迅速启动了对《内蒙古自治区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办法》以及其他4部涉及野生动物保护相关法规的修订工作,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向全区印发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和增加了野生动物保护的有关规定,加大了对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同时,组织开展了人工繁育野生动物活动的清理整顿工作,对禁食的野生动物养殖进行了补偿处置。

2021年初,按照国家林草局、中央政法委等八部委的统一部署,由自治区林草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联合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清风行动”,集中打击非法交易和破坏野生动物资源犯罪活动,有效遏制了线上线下非法交易野生动物及其制品的行为。

今年22日和33日,全区各级林草部门集中开展了“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宣传教育活动。4月下旬开始,各地区陆续开展了第40个爱鸟周系列科普宣传活动,通过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进农村牧区等“五进”活动,以及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和微信、抖音等公众平台,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提高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养成热爱自然、关爱生命、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的社会风尚。

 

问题三: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曾一度引起社会各界关注,请问图牧吉保护区采取了哪些措施强化管理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哪些成效?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乌日娜: 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兴安盟扎赉特旗,保护区始建于1996年,2002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一个以保护草原、湿地自然生态系统,以及大鸨、鹤类、鹳类等珍稀鸟类为主的综合性自然保护区,是东亚水鸟迁徙路线上的重要驿站。近年来,保护区以问题为导向,多措并举,着力提升自然保护区管理建设水平,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夯实自然保护区管理基础。全面完成了保护区确界、勘界立标工作。委托国家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和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编制保护区十年总体规划,并组织实施。联合中科院东北地理所、东北师范大学等科研院所开展科学考察工作,基本摸清保护区重点保护对象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充实保护区管护人员力量,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切实落实保护区管护责任。加强保护区管理宣传教育,与原住民建立保护区共建共管机制,有序流转草场12.9万亩、耕地494亩。全面解除了图牧吉保护区内三处水面养殖承包协议。通过一系列的管控措施,保护区常态化管控能力不断增强,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影响大幅降低,极大地减缓了人类活动对大鸨等鸟类栖息繁殖环境的扰动。

二是持续提升自然保护区规范化建设水平。在保护区显著位置安装警示警告宣传牌147块,通过云MAS短信平台,实时向进入保护区范围内的人员发送相关政策法规、注意事项等提示信息。实施智慧保护区建设,安装远程视频监控10处,配备无人机4台,在村屯主要路口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初步实现了“人员地面巡护、视频监控远程巡护、无人机空中巡航”相结合立体巡护方式,提升了人防、技防水平。实施“引绰济图”生态补水工程,累计恢复湿地达到2万亩。对3处明显沙化区域进行生态修复,恢复治理历史遗留取土坑40个,治理面积1142.5亩,植树4.15万株,种草780余亩。

三是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通过持续发力,有效提高了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建设水平,保护区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根据遥感监测结果显示,图牧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较2000年提升了近8个百分点。保护区草地生物多样性物种数量恢复到18/平方米,生物量鲜重可达4kg/平方米,重点保护对象大鸨的栖息地面积明显扩大,监测数据显示,保护区内大鸨种群数量从2015年春季的158只增长到253只,白鹤种群数量增加2100余只,鸟类迁徙高峰期鸟类数量最多时达20余万只,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

 

 

 

 

 

 

 

 

 

 

  

 

 

 

 

 

 

 

 

 

 

 

 

 

 

 


  • 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网站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来源: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编辑部,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内蒙古生态环境厅”。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来源于: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