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保护环境,改善民生,是建设美丽中国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赢的两大攻坚战,事关国家生态安全,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深刻揭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本质,进一步阐明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积极探索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模式,从思想上、认识上、实践上为我们做好生态环保扶贫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是加强自然生态保护修复,守好绿水青山。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从空间上保护好绿水青山。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提升贫困地区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促进生态资产保值增值,提高生态产品供给能力,通过退耕还林、退坡种果、湿地保护等,发展林下经济和特色旅游,并与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提高生态保护修复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带动贫困人口增收。
二是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促扶贫。加强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解决污水垃圾等突出环境问题,改变“脏乱差”现象,改善村容村貌,实现“家园”变“花园”、“田园”变“景园”、“庄园”变“乐园”。依托绿水青山及自身资源优势,发展民俗旅游、特色种养殖、特色采摘等,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老百姓收入,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三是探索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模式。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或生物资源相对富集的区域大多是贫困地区,可依托本地优良的动植物资源,重点围绕中药材种植、特色物种养殖等,发展探索替代生计、社区共管、生态旅游、生态移民等模式,普及推广可持续地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的技术方法,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源源不断地创造经济价值,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
四是开发森林碳汇交易扶贫项目。贫困地区选择产权明晰、相对连片的大片林区,以碳汇造林、森林经营或者竹林经营为重点,积极争取CDM林业碳汇项目、CCER项目、美国VCS(国际核证碳减排标准)项目,并与农村扶贫项目打捆打包,通过贸易方式获取森林生态服务价值,来带动村集体增收、农民致富,既改善了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又增进了贫困群众的民生福祉。
五是推动贫困地区实现绿色发展。绿色发展是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关键。广大贫困地区依托生态环境资源优势,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布局、能源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加强文旅结合、农旅结合、电商物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广泛吸引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乡村流动,盘活资源要素,与经济发达地区进行资源与资金置换,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增强贫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六是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扶贫机制。积极引导贫困地区和社会力量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探索开展生态环保扶贫效益评估,推动建立能反映贫困地区自然价值、生态效益的绿色GDP评估框架和指标体系,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化明晰化、数字化,将生态环保扶贫效益价值化、货币化,按照“谁保护、谁受益”、“谁改善、谁得益”、“谁贡献大、谁多得”的原则,建立平衡生态产品生产者与受益者利益关系的生态补偿制度,提高贫困地区群众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和受益水平。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并非水火不容,而是鱼水不可分离,追求的是共赢。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就是要推动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快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守住生态环境质量底线,留足生态环境资本;就是要突破眼前、短期利益的局限,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在适度开发、减少贫困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提高脱贫攻坚质量,以高质量发展实现高水平保护、以高水平保护促进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财富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生态环保扶贫重在保护,成在持久。生态环保扶贫成效不是立竿见影的,不是短期内就容易见成效的,更多的是打基础、惠长远,既包括集中力量集中资金支持贫困地区改善和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也包括由此衍生的环境升值、经济增收和健康福利等。生态环保扶贫增强的是贫困群众的综合获得感,提升的是脱贫攻坚整体质量,有利于解决当前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对贫困地区来说,生态环境就是资源,就是生产要素,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生态财富,又是社会财富、经济财富。良好生态环境可以为贫困群众提供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保障贫困群众身心健康和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守住绿水青山,增强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