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电话: 15847752766
导航菜单

新闻资讯

2023年我国自然资源领域哪些新进展?这份《公报》告诉你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获悉,《2023年中国自然资源公报》(以下简称《公报》)日前正式发布。《公报》显示,2023年,我国耕地总量连续净增加,国有建设用地供应保持高位,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取得新进展,新增一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项目,极地大洋科考助力海洋强国建设,服务民生更加有力有效。

严守耕地保护红线,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高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脉。《公报》显示,全国耕地面积连续净增加,实现了《全国国土空间规划纲要(2021-2035年)》确定的18.65亿亩耕地保护目标。

同时,我国耕地保护制度建设稳步推进。对突破耕地保护红线等重大问题实行“一票否决”,改革完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

在持续落实节约集约用地要求方面,数据显示,全国批准建设用地中耕地面积为12.7万公顷,占用耕地比例持续下降,由2019年38.0%降至2023年的27.8%。

2023年,我国基础设施用地供应面积连续四年持续攀升,占供地总面积的比例持续增加,到2023年达到65.4%,为近五年来最大值。

同样在2023年,自然资源部还公布了首批258个自然资源节约集约示范县(市)名单。选取10个省份开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试点,制定《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调查评估管理办法(试行)》。推动构建覆盖所有在产矿山涉及125个矿种的“三率”标准体系。累计建设1100多家国家级绿色矿山。推动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布局,发布《海港节约集约用海标准》《温排水节约集约用海标准》,自然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新增一批修复工程项目

记者留意到,在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方面,《公报》显示,截至2023年年末,除2017年已获批复的北京、上海规划外,所有省级规划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空间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并上报国务院,其中江苏、广东、宁夏等17个省级规划已经国务院批复实施;全国市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

推动构建从山顶到海洋、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治理大格局,去年又有哪些新动向?

2023年,“十三五”以来部署的52个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已完成生态保护修复面积770多万公顷。我国持续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截至2023年年末,政策性金融投入资金累计达3500亿元。

积极推进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十三五”以来,全国累计修复治理面积32万公顷,有效改善了矿区生态状况和周边人居环境。2023年,新增支持18个历史遗留废弃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预计修复面积2.6万公顷,新增中央补助资金36亿元。

针对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沿海城市实施175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共整治修复海岸线1680公里,滨海湿地5万多公顷。2023年,新实施16个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累计拨付中央财政资金49亿元。扎实推进蓝色海湾整治行动、海岸带保护修复工程、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全国红树林面积增至2.92万公顷,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红树林面积净增长的国家之一。

此外,记者还关注到,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在2023年也有了新突破。2023年9月,上海崇明东滩国际重要湿地自然资源确权登记,这是我国首个由国家登记机构开展的自然资源确权登记,也是中央政府直接行使所有权的国际重要湿地首次实现登簿。全年,包括东滩国际重要湿地、武夷山、大熊猫国家公园等49个重点区域首次实现登簿。

     信息来源:中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