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靠大青山,南邻黄河岸,茫茫敕勒川,风光在云端。这个从地名上就与绿水青山结缘的城市——“青色之城”呼和浩特,已然成为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北疆主要战场。背倚青山蒙之首,胸怀北疆国之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来呼和浩特视察都对筑牢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做出了重要指示,呼和浩特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实施了大规模、大尺度的生态修复,2022年11月,获得“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荣誉称号。
呼和浩特大青山
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政府全面启动强首府工程,要把首府全面建设成体现新发展理念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呼和浩特市生态环境局作为打造“美丽青城、草原都市”亮丽风景线的排头兵,在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及各级党委、政府的指导支持下,把首府生态环境保护放在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推动强首府高质量发展奋斗目标中考量,通过环评审批三级跳、污染防治攻坚战、守护两屏四带,让“美丽”成为强首府的最大实力。
清水河县老牛湾黄河大峡谷
以环评“三级跳”服务产业落地
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呼和浩特市委、市政府在首府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生态能级提升中,就把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作为强首府项目引进的第一原则,培育包括乳业、大数据、硅材料、生物医药、清洁能源、现代化工在内的“六大产业集群”。
呼和浩特城市蓝天
环境影响评价既为产业落地上马拉起生态红线,又为优化营商环境划出审批绿道。呼和浩特市生态环境局为保障强首府产业的延链补链,主动作为、提前服务,不断深化环评工作“放管服”改革,在打破审批时空局限的基础上,实现了审批服务质量的转变。通过积极主动与项目属地政府和建设单位进行沟通对接,环评审批实现了从不用跑(全程网办),到不用等(压缩时限),再到不必想(靠前服务)的“三级跳”。第一级,2021年该局在全自治区第一家使用“全国建设项目环评统一申报系统”,全程网上办理、不见面审批;第二级,2022年将法定审批时限压缩50%,“六大产业”重大项目做到公示期结束后“0”工作日批复;第三级,2023年,是环评审批从“要我来”到“我要先来”的转型之年,通过在项目招商和立项前提供前期生态环境指导服务,参与120多个项目的招商引资对接洽谈;通过提前告知存在问题同时提出解决措施,指导了金山三期等58个未报送环评项目抓紧开展编制;通过开展重点项目环评审批服务月活动,推行“一对一”帮扶、“点对点”指导服务。该局局长杨乌日吐饶有兴致地讲,“我们把前一年曾递交过环评报告且通过率80%以上的所有环评公司汇总公示,供新招商引进的企业筛选,得到企业高度好评。”
环评审批
截至目前,该局通过优化工作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全市1050个重点项目已全部办结环评审批手续。其中,内蒙古鑫华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10000吨/年高纯电子级多晶硅产业集群项目、内蒙古伊家好奶酪有限责任公司高端奶酪产业数字化发展提升项目、内蒙古鑫环硅能科技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颗粒硅项目等相继审批落地。2022年,呼和浩特市的“六大产业集群”产值占到全市工业总产值的88%,为首府经济首起来提供了有力支撑。
以打好“三大保卫战”绷紧生态防线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有利于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呼和浩特的生态环境正处在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变时期,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既能推动产业、能源、交通运输等结构的调整优化,又能保障首府人民群众生活在蓝天白云下、绿水青山中。
发电企业减排设备
打好蓝天保卫战。由于对燃煤的依赖和治理手段滞后,前几年呼和浩特市空气质量在全自治区排名较后,呼和浩特市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久久为功,靶向治理。通过摸清污染来源、聚焦热能改造、引进科技监管、启动专项执法,制定了多项行动方案。2022年优良天数达到329天,较上一年增加11天,达标率90.1%,空气质量改善情况在全国位列第13名。2019年以来淘汰35/小时及以下燃煤供热锅炉,65/小时及以上燃煤供热锅炉进行超低排放改造,城中村在接入集中热网,对未接入热网的进行煤改气、煤改电改造;2022年,全市195处扬尘治理施工项目全部纳入智能化扬尘视频监管平台;重型柴油车全部安装了远程在线监控设备;对84家涉挥发性有机物的工业企业和221家加油站开展全面排查整改;对工业企业、建筑等5个领域进行臭氧污染管控专项执法监察596次;利用无人机巡查等科技手段对秸秆焚烧进行常态化监管,秸秆“三化”综合利用率达到91.49%,同时建立三级联防联控网络重点攻坚烟花爆竹燃放管控。
土默特左旗哈素海
杨乌日吐局长(右一)调研
地下水分布及地质结构
打好碧水保卫战。绿水青山之“水”不只是生态平衡之源更是生命续存之本,水质是人能否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指标,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追求的就是水生态系统的健康。近几年呼和浩特市生态环境局通过保护“好水”、解决“差水”、投入“治水”、合力“护水”等系列行动,2022年全市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变化程度以“-18.45%”位列全国第二名,同时全力推进创建国家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试点城市。城区饮水水源地三年整治行动任务完成9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连续15年保持100%达标;彻底解决了大黑河河道近30年的底泥污染问题并打造出“郊野公园”,城区污水处理能力达到64万吨/日,与住建、城管部门联动解决“雨污混排”问题;相继投入3.8亿元对小黑河土左旗段、黄河流域环哈素海生态缓冲带等地实施海流水库生态治理工程,累计清理河道建筑和生活垃圾2.95万吨、水面浮漂垃圾4163余吨;通过四级河长巡河整改河湖“四乱”问题1043处,办理河湖违法公益诉讼案件107件,对全市655个入河排污口开展分类管理整治,对旗县区开展主要河流分段考核。
打好净土保卫战。守住了水就守住了命,守住了土就守住了心,守的是人民群众吃的放心、住的安心。水土相依,治土的面子在护土,里子却在护水。呼和浩特市生态环境局通过健全土壤法规治理体系,实施农村地下饮用水保护、重点污染源排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方式,截至目前全市耕地污染地块保持“零存在”,重点建设用地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持续达到100%。全市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共有165处,绝大部分水源井已按要求围封并悬挂标识,农村“千吨万人”水源保护区划分已完成;在地下水“双源”调查项目中,主动发现了金山工业园区、树圪洞村地下水污染的相关信息;2022年,该市生态环境局对矿采、危废、化工、制药等领域的35家企业进行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重点监管,市局支队和各分局、大队对涉水、危废等企业按月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市局共办理行政执法案件57件;通过实施“控肥、控药、控水、控膜”农业四控,2022年全市农药使用量同比减少2%、化肥使用量同比减少6.04%,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到92%。
以守护“两屏四带”共筑绿色屏障
水为阴,山为阳,一阴一阳之谓道,中华民族朴素的自然观为新时代生态文明观播下了文化自信的种子,青山绿水为满足人民更高级的生态需求夯实了本底。奔腾的黄河水和绵延的大青山在呼和浩特同时驻足,山河之间的物理距离为首府生态的化学反应留足了完美空间,成为北疆万里绿色长城绵延赓续的“气门”。
滨河路绿化
由北部大青山、南部黄河湾立起的“两屏”和由生态绿带、环城水带、郊野花带、文化轴带铺开的“四带”,是呼和浩特气水土的晴雨表,更是首府生态首起来的地标。今年以来,强首府工程再次为“两屏四带”生态空间的完善提升带来政策契机,市生态环境局在大青山进行生态建设、污染治理,在黄河湾实施岸下抓水质、岸上保水土;大青山前坡生态绿带通过关停所有污染企业、拆除违法建筑、恢复哈拉更沟域植被等举措,山体郁郁葱葱、空气清新,把曾只有石头的大青山变成绿色发展的生态靠山,成为首府旅游业的后花园;环城水带碧水荡漾,飞鸟翔集,把青城映照的清澈明丽,通过守住管网、排口、河道各环节和分类整治508个入河排污口,提升水带环境质量;郊野花带的《花海之约》公园处处都飘着花的芳香、人的笑语,争取到上级资金1.2亿元,推动辛辛板污水处理厂湿地净化工程、大黑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文化轴带上蜿蜒的丝带雕塑宛如蓝天落下的白色哈达,把蒙元文化和生态文化搭在了民族共同体的肩膀上,利用草原丝绸之路公园的生态文明传播优势,在“世界环境日”“全国低碳日”等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活动,让公园成为北疆生态文化宣传的主场和科普的课堂。
沙坑公园
生态文明建设是全国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伟大事业,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转化为全市人民的高度自觉,是全市推动各种创建活动的题中应有之意。2023年,呼和浩特市生态环境局继续推进旗县区创建国家、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同时,该局通过组织开展 “无废细胞”创建活动、推进伊利公司“无废集团”创建、打造清水河县“无废园区”等举措,最大化发挥“无废城市”在强首府经济和生态上的带动作用。
【后记】
“强首府”工程为首府产业再次繁荣迎来窗口期,但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保护提出新的挑战。今年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总书记对正确处理五个重要关系的论述,更是对新时期呼和浩特市加快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提出更高要求。市生态环境局及各旗县区分局始终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写在手上、刻在心上、落在脚上,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真调查真研究的实干精神、胸怀国之大者的使命担当,牢守“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底线,让首府的生态环境率先首起来。
呼和浩特的蓝是内蒙蓝,呼和浩特的绿是强国绿,呼和浩特的青是时代青。在强首府的征程上,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世界乳都”需要绿色青城,从“中国云谷”到全球绿色算力中心需要生态青城,从内蒙古首府到中国旅游胜地更需要美丽青城。
信息来源:中国环境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