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近日从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获悉,立足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战略定位,内蒙古在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系统首创并运行“一站多点”式生态质量监测网络,构建了覆盖全区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促进全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不断提升。
内蒙古地处祖国北疆,复杂的地理地貌和气候条件,孕育了内蒙古地带性分布的森林、灌丛、草原和荒漠,以及非地带性分布的湿地和沙地等多样的生态系统,是我国自然生态系统类型最完整的地区之一。
2021年,针对普遍存在的生态监测范围和要素覆盖不全、建设规划和标准规范与信息发布不统一、信息化水平和共享程度不高、监测和监管结合不紧密、监测数据质量亟待提高等问题,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研究推动、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牵头,启动了生态监测网络建设工作。2022年,通过与10家科研院校开展合作,建立了“部门协调、多级联动、数据共享”工作机制,实现技术、资源等多层面优势互补,以“一站多点”方式布设了230个监测样地,监测范围覆盖了森林、草原、荒漠、沙地、湿地五大生态系统,监测指标囊括植被、野生动物、土壤、生境、碳汇等方面数十项指标,获取了4200条数据,内蒙古“一站多点”式的生态质量监测网络构建基本完成。今年,监测区域又增加了大兴安岭南麓森林生态系统,监测区域达到13个。
据了解,科学划定生态分区,内蒙古将全区划分为亚湿润与湿润区、亚湿润干旱区、半干旱区、干旱区等5个生态区,各生态区内根据植被、地形及土壤等立地环境条件进一步划分出为13个亚区、31个生态小区,较完整体现出内蒙古地带性和隐域性植被型的分布格局。同时,分类设定监测对象,对应典型的森林、草原、荒漠、湿地和沙地生态系统,选定了典型生态区域作为生态监测网络主要监测对象,初步确立保留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原有草原、荒漠、沙地和农牧交错带等四种类型159个样地,并按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统一设置植被样地面积。
据内蒙古自治区环境监测总站生态室副主任白力军介绍,“一站多点”式的生态质量监测模式,剔除了气候因素造成的影响,通过每年定期的监测、评估,能够客观反映一个区域的生态质量状况,为提升全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提供了数据和技术依据。
下一步,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将通过优化监测样地类型、数量,增强样地的代表性,更为准确的反应区域生态质量;持续加强监测质控,细化各项指标的监测方法和质量控制体系,增强现场监测的比对质控,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准、全;研究制定生态系统质量评估技术规范,对不同生态系统质量进行评估,科学反映生态系统质量变化情况三个方面持续完善“一站多点”式生态质量监测网络。
信息来源:中国环境网